桃花,蔷薇科植物,落叶乔木,主要分果桃和花桃两大类。桃树叶呈椭圆状披针形,叶缘有粗锯齿,无毛;树干灰褐色,粗糙有孔;核果近球形。性喜光,要求通风良好;喜排水良好,耐旱,畏涝。桃花有白、粉红、红等色,重瓣或半重瓣,花期三月左右。
在中国古代文献中,桃元素出现得很早。在远古神话传说《夸父逐日》中,追赶太阳的
夸父
桃花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,还能疏通经络、滋润皮肤,有一定的药用价值。相传南朝
陶弘景
古往今来,描绘桃花的文学作品不胜枚举。美丽鲜艳的桃花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织就了一条繁华的锦缎,向人们展示着一个个春天的传说。
满树如娇烂漫红,万枝丹彩灼春融。何当结作千年实,将示人间造化工。
唐代诗人
吴融
人面桃花相映红
去年今日此门中,人面桃花相映红。
人面不知何处去,桃花依旧笑春风。
说起桃花,许多人都会想起唐代诗人
崔护
据唐人
孟架
崔护这才细细打量起这女子,发现她姿色艳丽、神态妩媚,很有气质。女子一个人倚着小桃树静静地站立着,似乎对客人怀着极为深厚的情意。崔护用话引她,她却只是默默无语。两个人就这么相对无言,互相望着对方。良久,崔护起身告辞,女子将他送至门口,似乎欲言又止,却又什么也没说就回了屋里。崔护只得恋恋不舍地怅然而归,他心里暗暗下定决心,绝不再来见这个女子。
可是,思念岂是人力所能克制。排名较好年清明节的时候,崔护忽然忆起那个桃花树下地女子,一时无法自持,便直奔城南去找她。然而,他到了那里一看,虽还是当年同样的院落门庭,可门上已上了一把大锁。失望不已的崔护便在左边的一扇门上题下了这首《题都城南庄》。
过了些日子,崔护放不下思念,又去了城南寻找那位女子。这一回,他隐约听到门内有哭声,便叩门询问。一位老人走了出来,说:“你是崔护吗?”崔护答道:“在下正是。”老人哭着说:“你杀了我的女儿!”崔护一头雾水,又惊又怕,不知该怎样回答。
老人说:“我女儿已经成年,知书达理,尚未嫁人。自从去年以后,不知发生了什么事,经常深情恍惚,若有所失。那天我陪她出去散心,回家的时候,她看到左门上有题字,读了之后一直闷闷不乐。没多久爱就生了一场大病,绝食几天便死了。我年纪大了,只有这么个女人,之所以迟迟未嫁,是因为我想给她找个可靠的君子,好使我终身有托。没想到,如今她竟先我而去。这不是你害死她的吗?”
老人说完,又扶着崔护大哭。崔护听了前后缘由,也感到十分悲痛,便请求进屋去祭拜亡灵。死去的女子安详地躺在床上,仍然是生前的模样,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。崔护忍不住抱起她的头,枕在自己的腿上,边哭边说:“是我啊……我在这里,我在这里……”
奇迹发生了,过了一会儿,女子竟然睁开了眼睛,死而复生!老人与崔护都惊喜不已,原来爱情的力量是这么神奇。这个故事有个皆大欢喜的结局:老人将女儿许配给了崔护,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这个爱情故事深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喜欢,多次被改编为戏曲作品。其中,较好有名的当属明人
孟称舜
而“人面桃花”也称为诗词歌赋中经常出现的典故。其或用于赞美春日景色,如宋王洋《携稚幼看桃花》:“人面看花花笑人,春风吹絮絮催春。”或用于表达对往昔恋情的追忆,如宋
柳永
因念秦楼彩凤,楚馆朝云,往昔曾迷歌笑。别来岁久,偶忆欢盟重到,人面桃花,未知何处。但掩朱门悄悄,尽日伫立无言,赢得凄凉怀抱。
词中的“彩凤”和“朝云”都是词人曾经爱恋的歌女。当日欢笑已成往昔,如今人面桃花,却是物是人非。
桃花得气美人中
垂杨小院秀帘东,莺阁残枝未相逢。
大抵西冷寒食路,桃花得气美人中。
这首绝句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的
柳如是
陈子龙
桃花美人相互映照的情景自然是美不胜收的,灿烂娇媚的桃花也许是较好适宜用来形容女性的花卉。
春秋时候,陈国的公主
息妫
徐照
宋
虞通之
相传有个叫阮宣的人,家里有一株桃树。日子,桃花盛开,华美灿烂,阮宣情不自禁地赞叹了几句。谁知,就是这么几句溢美之词,竟惹怒了善于妒忌的妻子武氏,她大发雷霆,命人下刀将树砍掉,还非得把桃花都踩烂了踩善罢甘休。
仅仅是几株桃花,居然能引起妻子的妒忌之心,可见在古人心中,桃花本身包含着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蕴。
桃花盛开时极为灿烂明媚,然而花期相当短暂,前后只有十五天左右。清人
李渔
丛丛凋谢的桃花不禁令人联想到红颜易逝。《红楼梦》中多愁善感的
林黛玉
黛玉
花谢花飞花满天,红消香断有谁怜?
漫天飘零的落花,不禁令黛玉产生了深刻的共鸣。鲜红的颜色褪去了,芬芳的香味消失了,有谁对它同情怜惜?而红颜衰老的那日子,恐怕也是如此吧。
桃李明年能再发,明年闺中知有谁?
桃花明年可以再度开放,那么闺中的青春呢,只是一去不复返了。
一年三百六十日,风刀霜剑严相逼;
明媚鲜妍能几时,一朝漂泊难寻觅。
桃花一年遭受了多少风吹雨打,那刀一样的寒风,剑一般的严霜,一直无情地摧残着花枝。盛放的花期如此短暂,明媚鲜艳的花朵,能够支撑多少时候?一旦枯萎凋谢,就再也无处寻觅。其实,女子的命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?
天尽头,何处有香丘?
未若锦囊收艳骨,一杯净土掩风流。
性本洁来还洁去,强于污淖陷渠沟。
尔今死去侬收葬,未卜侬身何日丧?
侬今葬花人笑痴,他年葬侬知是谁?
试看春残花渐落,便是红颜老死时;
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
黛玉认为,以土掩埋是落花比较好的归宿,洁净地诞生,就洁净地化为乌有,这比流落在污泥脏水中要强上千百倍。可是,今日有她来埋葬这些凋落的花瓣,等她离世的时候,又有谁来埋葬她呢?春尽花落之时,就是红颜老去之时。而总有日子,花落人亡,两不相知。
这首《葬花吟》中蕴含着无尽的悲伤,全由匆匆凋落的桃花而起。伤春的人们,看着这转瞬即逝的灿烂,不禁发出时光易逝的感慨。
桃花与女性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难以一时道尽的。直到今天,人们还以“面若桃花”形容女子的脸庞像桃花一样明媚可人,或以“桃花运”来表示男子得到女子的特别爱恋。桃花如佳人,佳人似桃花,都是春日盛放的红颜。
妖艳桃花自有德
从古到今,桃花都深受人们的喜爱。
唐朝玄宗皇帝
杨贵妃
唐代民间种植桃花的情况很普遍,
高适
独孤及
皮日休
这种情况在宋人那里更为明显。宋代品花风尚犹以少者为贵,多者为贱,而且桃花色彩艳丽,不符合宋人清雅的审美追求,因此常被认为不够庄重。
陆游
俗人爱桃李,苦道太疏瘦。(《雪中卧病在告戏作》)
饱知桃李俗到骨,何至与渠争着鞭。(《雪后寻梅偶得艳句十首》)
平生不喜凡桃李,看了梅花睡过春。(《探梅》)
王安石
望尘俗眼哪知此,只买夭桃艳杏栽。
桃花艳丽的色彩,在宋人眼里显得过于妖艳和俗气。与那些象征高洁的花卉相比,桃花显然成了品德败坏的代表。
但是,花色、花型都是大自然的造作,浑然天成的美好是不能以道德的标准去衡量的。即使是深厌俗桃的诗人
花泾二月桃花发,霞照波心锦裹山。
说与东风直须惜,莫吹一片落人间。
事实上,早在汉代的时候,
司马迁
这种不事张扬、默默奉献的精神,不正是被人们鄙夷的桃李之辈的高尚品质吗?后代诗词多以此为典故,如
辛弃疾
独立苍茫醉不归。日暮天寒,归去来兮。探梅踏雪几何时。今我来思,杨柳依依。
白石冈透曲岸西,一片闲愁,芳草萋萋。多情山鸟不须啼。桃李无言,下自成蹊。
这首词题为《游蒋山呈叶丞相》,是时年三十五岁的
桃花不仅有着默默奉献的寓意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它还象征着隐逸与仙境,象征着一种远离尘嚣的快乐。唐代
张志和
西塞山前白鹭飞,桃花流水鳜鱼肥。青箬笠、绿蓑衣,斜风细雨不须归。
渔翁宛如一位自乐的隐士,无忧无虑地享受着自然的意趣。而其中“桃花流水”的意象也为这自由的生活增添了几分潇洒的色彩。
秦观
碧桃天上栽和露,不是凡花数。
而东晋
陶渊明
忽逢桃花林,夹岸数百步,中无杂树,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。
在这么一片美丽芬芳的桃花林之后,是一个人人安居乐业、自给自足的桃源仙境:
土地平旷,屋舍俨然,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。阡陌交通,鸡犬相闻。其中往来种作,男女衣着,如悉外人。黄发垂髫,并怡然自乐。
这幅情景,正是中国古代文人孜孜追求的古朴而安乐的生活景象。从此以后,桃花源就成了文人心中永远的精神乐土。
丽芳优选
用绿植优选你的生活
给你较好特别的绿植关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