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起名知识 >黄河颂,王安石的注释以及译文

黄河颂,王安石的注释以及译文

发布时间:2025-11-22 02:03:14文章类型:原创文章
起名头像
方圆起名网林大师
资深起名专家

黄河颂,王安石的注释以及译文

这首《黄河》,不是真要赋咏黄河,而是借事寓意,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.

  一开头,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,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,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,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,也无济于事.接着又用“天意难明”四字,矛头直指相对较高统治者.

  下面两句,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.李白诗有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”之句.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,如刘禹锡《浪淘沙》词:“九曲黄河万里沙”.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,驰骋想象,写道:“解通银汉应须曲”.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,是因为它河道曲折.可是“银汉”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,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,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(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),必是使用“曲”的手段,即不正当的手段.唐代科举考试,特别是到晚唐,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,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,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.

 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,所以作者说它“才出昆仑便不清”.这也是有寓意的.“昆仑”同“银汉”一样,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.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,都是与贵族、大臣私下里勾结,一出手就不干不净,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.

  五、六两句,包含了两个典故.排名较好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、大封功臣时的誓词,誓词里说:“使河如带,泰山若砺.”翻译出来就是: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,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,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(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).排名较好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.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,溯河直上,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,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,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.张骞后来回到西蜀,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.君平说,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.

 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,同样也有寓意.上句是说,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(恰巧,唐代开国皇帝也叫“高祖”),贵族们就世代簪缨,富贵不绝,霸占着朝廷爵禄,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.下句又说,封建贵族霸占爵位,把持朝政,有如“仙人占斗”.(天上的北斗,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,居于天北极的周围.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.)他们既然占据了“北斗”,那么,要到天上去的“客槎”(指考试求官的人),只要经他们的援引,自然飘飘直上,不须费力了.

  由此可见,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,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,骂得非常尖刻,比喻也十分贴切.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.

  传说“黄河千年一清,至圣之君以为大瑞”(见王嘉《拾遗记·高辛》),所以诗人说,三千年(应是一千年)黄河才澄清一次,谁还能够等得着呢?于是笔锋一转,不无揶揄地说:既然如此,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!换句话说,黄河很难澄清,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.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.此后,罗隐果真回到家乡杭州,在钱镠幕下做官,再不到长安考试了.

 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:排名较好,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,这构思就很巧妙;其次,句句紧扣黄河,而又句句别有所指,手法也颇为高明.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,痛快淋漓,切中要害,很有代表性.诗中语气激烈,曾有人说它是“失之大怒,其词躁”(见刘铁冷《作诗百法》),即不够“温柔敦厚”.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“中庸之论”.

展开剩余内容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站长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